智能音箱半夜突然发笑是一种怎样的体验

高清视觉网    点击:


想想就一阵毛骨悚然。

虽然事后亚马逊回应称是代码错误并修复了这个毛病,但这件事无疑是一个提醒:

如果AI失控会怎样?

AI失控并不是没有可能。人工智能技术跟人脑思考方式不同,人脑依赖推理和演绎的思考路径,而人工智能可能更关注相关性。有一些算法的复杂度甚至超过了人脑的理解范围,如果失控,人类根本无法了解其内在运行机制。

几天前逝去的物理学家霍金就曾多次警告:人类需要控制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兴科技,以防止它们在未来可能对人类生存带来的毁灭性威胁。

现实版“钢铁侠”马斯克也一直持人工智能威胁论,身处AI探索前沿的他认为,“AI比核武器危险得多”。

人工智能威胁论者一直担心,人工智能的发展会带来所谓的“奇点”,即在人类发展的某一特定历史时刻,人工智能会完全超越人类智慧,继而将人类社会带入一场无法想象的变革当中。作一个不恰当的比喻,或许有一天人类的存在就是为了给人工智能提供大数据,就像现在鸡鸭鱼的存在就是为了给人类提供食材。

当然,所谓“奇点”还是一个很遥远的事情,可能是五百年后,也可能是一千年后。你不必因此睡不着觉。

眼下的人工智能还是弱人工智能,只有智能(Intelligence),没有意识(Consciousness),但很多人已经感受到了它的威胁。

抢饭碗

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迅速,正在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。就拿眼下正在发生的来说,无人驾驶、无人机、无人超市、无人生产线……“无人xx”从名字上就把人取消了。AI助手、3D打印等等的出现,也让助理性的工作、建筑工人岗位大幅压缩甚至消失。

与工业革命及信息革命不同,人工智能技术所带来的冲击并非像流水线工人代替手工艺者,而是对现有职业和工作版图大规模的颠覆。很多不需要创意的机械性工作,甚至很多金融行业的高薪岗位,都可能因为人工智能而消失。

央视财经频道和腾讯联合发布的一项人工智能话题调查结果显示,接近3成的受访者已经感受到了人工智能给自己工作带来的威胁。更有接近8成的受访者担心某些领域的人工智能应用会威胁自己的隐私。

隐私安全

人工智能的运行机制包括感知、学习、推理、行动四个环节,而这些环节都受数据驱动。如果没有人的行为活动的大数据,人工智能就无法理解人的需求,更没有机会通过学习和推理为人提供精准的服务。大数据是发展AI的基础。

而有关个人的大数据,恰恰是每个人的隐私。

手机里的语音助手,为保证随时能被成功唤醒,时刻都在倾听你的声音;上网搜一样东西,随后就会有各种相关广告推荐给你;LBS(基于位置的服务)更是掌握了你一天的轨迹,去哪儿了它都知道;面部、虹膜、指纹等各种生物识别技术,你的生物特征被悉数采集……

是,大部分数据都存在云端服务器,都有安全防护措施。但,安全总是相对的。

这个感觉就好比是你跟邻居共享一把锁,你觉得安全吗?一旦云端服务器被攻破,丢失的就不是一个人的数据。

AI的自我学习能力对隐私安全也是一个挑战。

美国一个研究小组开发了一套机器学习算法,通过训练,神经网络可以识别图像或视频中隐藏的信息。你如果想通过打马赛克来保护隐私,只能是徒劳了。

为了平衡发展人工智能与保护隐私,业内人士提出了采集数据的三条原则:

收集要授权,使用有界限,存储应保护

人们有时必须把信息让渡出去,才能享受到智能化的服务。但任何机构或个人在收集、利用个人信息时,需先得到用户授权。而且,所有信息应归属于用户本人,收集者所拥有的应当是数据分析的结果,而不是其所有权和处置权。信息收集有度,使用也应有边界。而对于敏感的密码、指纹、签名字迹、人脸特征等身份认证信息,用户本人应绝对掌控。对于信息保护,《网络安全法》明确提出,“谁收集、谁负责”。

AI犯罪

上个月,剑桥、牛津、耶鲁大学的技术与公共安全研究人员,连同隐私与军事专家,共同撰写的《恶意使用人工智能:预测、防范与缓解》对外发布,对滥用人工智能提出警告。

研究人员指出,恶意使用AI能进行大规模、精准、高效的攻击。如果AI技术继续如此快速地发展,那么全球现有的数字和实体防御机制将很快束手无策。

比如,恶意者买个无人机并装入脸部辨识软件后,就能锁定特定人士发起攻击。另外,AI的自我学习能力,已经能让亲眼所见、亲耳所听都不是真的。在类似Tensor Flow这种人工智能开源系统的帮助下,敲几行代码就能造出如假包换的人物演讲。就连手机比如iPhone X和三星S9都已经可以追踪并虚拟人物的表情变化。

人工智能需要规范和监管

人工智能发展三原则

机器人代表了人工智能发展的高级阶段。著名科幻小说家艾萨克-阿西莫夫早在1942年就提出了机器人三定律:

第一法则: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,或坐视人类受到伤害;

第二法则:除非违背第一法则,机器人必须服从人类的命令;

第三法则:在不违背第一及第二法则下,机器人必须保护自己。

这个“三法则”得到了普遍认同,甚至成为了人工智能的研发原则。

我们谈论人工智能的威胁,不是为了否定,而是防患于未然。技术更新迭代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,不能因噎废食。

假使有一天人工智能完全超越了人类智慧,人类也不见得会灭亡。

用刘慈欣的话说,我们现在的智慧就比苍蝇高得多,也想消灭苍蝇,但现实是消灭不了。